2024年11月24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结合“北京大学考古100年 考古专业70年”特展,为北京大学雏鹰社的亲子家庭举办“我在北大看文物”的博物馆儿童教育专场活动。
在博物馆志愿者的引领下,小朋友与家长们一同步入历史的长卷之中,在文物的陪伴下悠然穿梭于岁月的河流。
雏鹰社成员与博物馆志愿者合影
拿起学习手册,解锁重重谜题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雏鹰社的孩子们满心期待地踏入赛克勒考古博物馆的大门,开启一场关于考古学的探索之旅。他们手持博物馆志愿者精心准备的学习手册,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像要即将揭开历史神秘面纱的小小探险家。
雏鹰社成员列队集合
在博物馆内,孩子们的热情如同被点燃的火花。他们积极地向志愿者提问,无论是古老文物的来历,还是考古发掘的艰辛过程,抑或是那些深埋于历史尘埃中的小故事,都是他们好奇心中亟待解答的谜题。志愿者们耐心细致地讲解,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望向古代灿烂文明之窗。
志愿者为雏鹰社成员讲解
雏鹰感悟:李泽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活动中,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其中“陶鸭尊”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陶鸭尊”是从河北邯郸百家村遗址挖出来的小宝贝。它以前可能是用来盛水或盛酒的。我觉着它是最可爱的文物,是一只萌萌哒的小陶鸭。志愿者老师还用“陶鸭尊”给我们讲了文物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中含有文物登记号、器号、照片和拓片、器物草图、器物说明信息。有了这个“身份证”,我们就能轻松地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通过这次活动,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了考古的魅力,知道了这么多好玩的知识。我希望下次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让我更深入地了解远古人类是如何制作和烧制陶和瓷器的。
认真聆听讲解,探秘中华文明
随着参观学习的深入,孩子们的学习手册上渐渐填满了笔记与感悟,他们的心中也悄然种下了对考古学的热爱与向往。赛克勒博物馆之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梦想的启航。孩子在本次活动中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知识,更生发出对古老文明无限的好奇与敬畏,以及对未来探索之旅的无限憧憬。了解博物馆,才能爱上博物馆;了解我们的历史,才能继承和发扬我们的灿烂文化。
雏鹰社成员认真学习
志愿者寄语:张语薇——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研究生
这次雏鹰社教育活动,是我加入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后的首次专题讲解。前期筹备时,志愿者骨干向我们传授经验,帮助我们梳理讲解重点、调整讲解词以符合小朋友的认知水平,大大提振了我们的信心。讲解过程中,小朋友们充满热情、积极回应,提出了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比如“恐龙化石在哪个地层?”“陶豆为什么没有盖子?”这些问题既让我措手不及,也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我切换到新的观察视角,审视那些曾忽略的问题。这次活动将激励我不断精进业务,以期在未来在更多的小朋友心中播下了解我们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种子。
柴雨萱:考古文博学院本科生
十分有幸能为北大雏鹰社的小朋友们进行专题讲解,我相信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一次心灵与文化的深度交融。作为一名考古学专业的新生,“北京大学考古100年 考古专业70年”特展中的每一件展品,都让我感受到前辈们“以手铲释文明天书”的使命和责任。而当我有机会将这些故事讲给一群天真烂漫、充满好奇的小听众时,我感到既兴奋又紧张。讲解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我也收获颇丰。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考古不仅仅是发掘与研究,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而这份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我感受到作为考古学子的使命与担当,也更加坚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撰稿:徐雨薇
图片:甘秋妹、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