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校工会干部培训班举办“文学与劳动(者)”主题讲座

作者:朱亮亮来源:校工会 日期:2024年05月06日

2024329日上午,北京大学工会干部能力素养提升培训班(第二期)在国家发展研究院承泽园大楼131教室举办“文学与劳动(者)”主题讲座。北京大学中文系预聘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担任主讲人。校工会主席安钰峰、常务副主席张宝岭,干部培训班学员及校本部、医学部及附属医院基层工会干部、会员等50余人参加。讲座由校工会副主席田越主持。

讲座现场

田越介绍,校工会通过问卷了解到,工会干部培训班学员们希望开设可以提高人文素养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因此特别举办了此次讲座。主讲人丛治辰不仅有丰富的学术和文学创作经历,2023年在北京大学青教赛中还取得了文科组一等奖第一名的骄人成绩,以“文学和劳动(者)”为题作讲座,也非常切合工会工作。同时,在国家发展研究院工会的支持下,此次讲座地点选在国家发展研究院所在地承泽园,也是一次展示院系工会特色与风采、加强工会干部交流学习的机会。

田越主持讲座

丛治辰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出发,由其中“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等场面的描写指出,中国文学的起源与劳动密不可分。但在此后两千余年的文学史中,尽管劳动者的生产与生活不时作为题材进入文学当中,民间文化也常常成为激活文学的动力,但文学基本是知识分子的。劳动,尤其是劳动者,并不是写作者真正聚焦的对象。直到“新文化”运动带有启蒙意味的文学出现,这种状况才稍有改观,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和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关注劳动者。经过左翼文学的发展,“阶级意识”在文学中不断深化,从上海到延安,文艺界有了更多有关劳动与劳动者的文学尝试。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重新阐述了劳动与文学的关系,扭转了过去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看待劳动者的状态,从而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重视劳动者的基调。

丛治辰担任主讲

丛治辰介绍了建国后到新世纪以来,文学在劳动者“八小时之外”扮演的特殊角色,讲解了改革文学的兴起以及底层文学和打工文学的出现。他讲到,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文学的大众化,劳动者中间开始产生出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读”与“写”都成为劳动者对抗焦虑的途径。写作本身成为一种劳动,并逐渐可能成为每个人的事业。由此,工会也可以组织劳动者积极参与文学书写活动,从而实现对生活的消化、反思和疗愈。主讲人关于当下文学与劳动者的关系及其对于劳动者的独特意义的阐释,引起了与会工会干部的共鸣。

合影留念

讲座结束后,在国家发展研究院王贤青老师的带领下,与会者共同参观了承泽园园区和国发院职工之家,并就工会工作的开展、干部培训班的组织等进行了愉快的交流。





参观交流、观摩职工之家活动场地


                                                                     文字:朱亮亮

                                                                     图片:朱博雅、熊冰雪、田越


上一条:向“新”而行|北京大学工会干部培训班 “后沙峪发展建设”现场教学主题活动顺利进行

下一条:北京大学工会干部培训班2024年春季学期开班并就宣传工作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