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5日,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周日早晨,雏鹰社新学期活动开始!十余位小雏鹰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开往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大巴,开启进入考古世界的崭新篇章。
为让小雏鹰们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之源,近距离地认识考古到底是什么,直观地观察考古工作者们每天都在做什么,为孩子们播撒下热爱历史的种子。雏鹰社联合考古文博学院特别组织了本期“走进西周燕都,走近考古工作”活动。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为西周燕都封地所在,是中国考古史上内涵最丰富的西周遗址之一。西周燕都,正是北京的“城之源”。遗址是迄今西周考古中极为罕见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被列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正是从这出土的大量带“匽侯”铭文的器物,证明了这里就是三千多年前燕国的都城所在地,揭开了三千年前北京城的神秘面纱。因此,讲好琉璃河遗址背后的文化故事,寻找北京的城市文化之源,在新时代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琉璃河遗址)的建筑造型颇有古韵古味。“鼎天鬲地,受命北疆”几个大字位于博物馆的大门,“鼎”来源于堇鼎,“鬲”来源于伯矩鬲,这两件文物证明了西周燕都的存在,而“北疆”则是周初召(shào)公奭(shì)的封地,召公受封于北方疆域,召公奭的儿子“克”率其宗族来到这里,建立燕国,都城就在今房山琉璃河镇。正如外馆墙上所写:北京从这里开始。
小雏鹰们合影
小雏鹰们一到达博物馆,就受到博物馆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解说员阿姨以介绍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小朋友们专心听讲解,积极动脑。博物馆内展示了精美的燕国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漆器及陶器等,如著名的青铜器“克罍”和“克盉”。
除了出土文物和文字介绍,博物馆还展示了两座燕都墓葬(52号墓、53号墓)和两座陪葬车马坑,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讲解员在给小雏鹰们介绍展出的青铜器文物
拓印技艺至今仍然运用在文物、考古、工艺、美术研究等领域中。参观完毕,博物馆还特别安排了趣味拓印环节,要求小雏鹰们自己动手完成一件作品的趣味拓印。铺平宣纸,均匀喷水,小锤敲实,拓包蘸匀墨,一点点拓印,小朋友们初步掌握了动作要领,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拓印的模板,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学会了一项新技能!
小雏鹰们在动手拓印
最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王晶老师给小雏鹰们展示了考古常用的工具,讲解了考古工作的基本方法。王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提问,一边答疑。有几位小朋友对考古非常感兴趣,对以前参加考古活动时学习的知识点记忆犹新,真是优秀的课代表。
今天的活动让我们跨越三千多年的奔流不息的文化长河,触碰北京历史脉搏。历史不会掩埋在尘土下,中华文明经历千年兴衰,在今天、在未来会继续焕发蓬勃生机。
文字 | 李婧
摄影 | 马秀梅 梁维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