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公益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工社团 > 社团动态 > 雏鹰公益社 > 正文

假如展品会说话——雏鹰社参观“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  

作者:李畅然来源:雏鹰社 日期:2023年05月10日

习近平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作为小小北大人要了解北大的历史,更要了解“历史中的历史”。

2023年3月25日,雏鹰社组织参观赛克勒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办的“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现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即在国学门(后改名文科研究所)成立了以马衡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1923年,在考古学研究室又成立古迹古物调查会。从此便开始了一系列考古工作。一百年,弹指一挥间。一百年,却又硕果累累。赛克勒考古博物馆里展出的考古发掘标本、报告、老档案、器物卡片、老照片等百余件组展品与图文展板,再现北大考古足迹,复原那一个个考古上发生的故事。

假如展品会说话,金牛山人化石会告诉我们它们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中更新世唯一同时保存有头骨和躯干四肢的化石标本,也是东亚这一阶段最为完整的古人类骨架化石。他们述说着,我们人类从哪里来。

假如展品会说话,那展柜里的一片片甲骨,一个甲骨文单字既是一幅生动的简笔图画,更是一段生动的历史故事,蕴含着远古社会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就像是一幅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图片”。

假如展品会说话,那一张张考古工作日志,宿白先生、严文明先生、李伯谦先生和蔼而严肃的照片,在告诉我们考古工作者们为一项项考古工程辛苦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北大人的考古精神造就了北京大学考古模式,造就了北京大学考古人才桃李满天下,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考古学家名副其实的摇篮。

百年来,北大考古人将坚守理想与信念融入每一锹、每一铲、每个实验之中,将践行初心与使命融入看土质、看土色、看数据的无字天书之中。百年来,北大考古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努力“对中国文化、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正确回答”。

假如展品会说话,“伊川缸实验室考古”的实验项目,运用实验室考古方法,对出土自河南省伊川土门遗址的套缸和陶钵组合进行现场清理,综合显微形态,化学分析等多种手段,开展有机质文物残体分析工作。让大家明明白白见识了实验室考古工作。

展览中最大的亮点,是将北大考古历年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可视化。给懵懂考古的小学生在交互式动态中展示北大考古发现成就。

百载北大考古风雨兼程,百载北大考古青春如歌。年华流转,不变的是学者心;岁月如流,永恒的是师者魂。用生命启迪智慧,用爱心滋养希望。

文 李畅然

图 曾静

上一条:来,一起翻阅我们的山海同游日记

下一条:长见识!燕园文物地图里的学问——记北大雏鹰社“我在燕园看文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