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公益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工社团 > 社团动态 > 雏鹰公益社 > 正文

长见识!燕园文物地图里的学问——记北大雏鹰社“我在燕园看文物”活动

作者:马秀梅来源:雏鹰社 日期:2023年05月10日

四月的燕园,芳菲依旧。燕南园的二月兰,如梦如幻;大学堂的牡丹,争奇斗艳;静园的紫藤萝,高贵典雅……在“世界读书日”之际,北大雏鹰社的小伙伴们一起在热爱的校园里阅读北大,了解燕园文物,领略燕园历史,守护北大遗产,传承北大精神。

早上九点二十分,小伙伴们准时来到博雅塔下,赴一场“我在燕园看文物”活动之约。大家有序签到后,雏鹰社理事施文博老师介绍了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并向大家介绍了活动主讲人,来自北京大学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北大中文系大二本科生刘悦戎同学,全程负责给大家讲解燕园文物。

大家在博雅塔下集体合影,讲解了活动路线及注意事项,出发啦!

活动合影

讲解员介绍活动注意事项

从博雅塔下出发,沿未名湖南岸向西,经过慈济寺山门、斯诺墓、赖朴吾夏仁德墓、临湖轩、石雕五供、翻尾石鱼、钟亭,到达蔡元培铜像和乾隆御制诗碑,再由“鹊桥”向西北,经过德才均备体健全斋到达校景亭;在校景亭休息片刻后,经过后面的“柳浪闻莺”石牌坊构件,再辗转向西经过日晷和鸣鹤园后,折返来到办公楼前的丹墀石和华表,再径直向西过了校友桥直达西校门;之后向南行,经过海晏堂流水槽,再向东南方向来到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继续向东南方向前进,到了塞万提斯像,东面不远便是南北阁;沿南北阁东侧道路南行,便看到静园西北角的杭爱碑以及静园草坪东西两侧分布的静园六院,最后径直南行到达燕南园,见到了花神庙碑和燕南园66号和63号院。

活动路线图

一起寻访燕园文物中

现在的北京大学是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并,从沙滩红楼迁到西郊海淀燕园的,现在北京大学校内的很多建筑都为燕京大学古迹。我们参观了解的这些文物,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文物是燕京大学建校之前就在这片清代亲王赐园中存在的文物,比如慈济寺山门、石舫、临湖轩、鸣鹤园、石雕五供、乾隆御制诗碑、校景亭、杭爱碑。

第二种文物是圆明园的遗物,如:翻尾石鱼、“柳浪闻莺”石牌坊构件、丹墀石、华表、海晏堂流水槽、花神庙碑。这两种类型的文物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后来辗转来到了北京大学校园,流传至今。

第三种文物是燕京大学建校时规划设计及发展过程中建造的,比如博雅塔、钟亭、德才均备体健全斋、校友桥、西校门、南北阁、静园、燕南园。燕京大学成立于1916年,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1921年购买了现在北京大学位置所处的这片清代皇家园林,并聘著名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近代中国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1926年正式迁址于此。这第三种类型的文物都是中国古典建筑,现在都是北大标志性的景观。

第四种文物是在北京大学发展过程中建造或安置的,如:斯诺墓、赖朴吾/夏仁德墓、蔡元培铜像、塞万提斯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日晷。斯诺、赖朴吾教授、夏仁德教授,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对北京大学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精神在未名湖畔长青。蔡元培铜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曾竹韶教授创作,是1977、1978级学生毕业前夕集资铸建留赠母校的纪念物。塞万提斯像是1986年马德里市政当局赠送给北京市的,北京市政府将它安放在北京大学校园,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读书成长。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原碑立于西南联大旧址(现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北京大学校内的纪念碑为复制品,于1989年5月4日校庆之时照原碑复制一碑后立于此处的。日晷原本位于沙滩红楼前,1992年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建成后移到此处,并恢复了晷盘与晷针,与博物馆在内容、气势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旋律。

整个活动过程中,讲解员讲解得既清楚又生动,吸引着小伙伴们和家长们一路紧紧跟随,将燕园文物的历史铭记于心。这些文物,见证着北大的历史,激励着今天的我们将北大精神继续传承与发扬光大。

特别感谢雏鹰社组织这么有意义的活动,让小伙伴们有机会一起详细地认识北大,也进一步加深了作为“小小北大人”的自豪感。北大雏鹰社,一起向未来!

文字/摄影:马秀梅

上一条:假如展品会说话——雏鹰社参观“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  

下一条:饱览学科特展 感悟考古精神——雏鹰社走进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