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北大的校园里春意盎然,百花争妍。
适逢北大考古专场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播种希望的季节,北大雏鹰社于3月25日组织了“我在北大看文物——‘北京大学考古100年考古专业70年’特展”专场活动。雏鹰社二十余位小雏鹰们在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志愿讲解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带领下,开启了他们对北大百年考古历史与成就的穿越之旅。
1922年,现代考古学刚刚传入中国之际,北大即设立了考古学研究室,迄今已有百余年。1952年,北大成立中国高校中第一个考古专业,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百年来,北大考古大师云集,成果累累,同时为中国考古专业输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可以这么说:百年来,北大考古与中国考古并肩而行。
从文物到工具
走进博物馆,小雏鹰们分为了几个小组,领取到博物馆与志愿者们精心设计的特展手册,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有序地进入了展厅。
序厅里,迎面看到的就是具有各时代显著特征的重要器物,它们以欢迎的姿态迎接着大家。在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悉心讲解下,孩子们看到了与“天子无戏言”的典故息息相关的西周早期叔虞方鼎;有1958年北大考古专业在陕西华县发现的鹰形陶鼎,其憨态可掬的模样让孩子们十分喜爱。
与此同时,同学们还了解到考古工作中常用的工具,在考古遗址图上找到了北大参与发掘的重要考古项目的位置,随后同学们都在手册上找到相对应的问题,并兴致勃勃地写上了刚刚了解到的正确答案。
让考古代代相传
“用科学的方法调查、保存、研究中国过去人类遗址与遗物”,走入主展厅,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了解了中国考古学科的早期探索与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北大考古学家们。在观看北大考古历年重大田野成果图,以及考古发掘标本、器物卡片、老档案、老照片等展品与展板后,小雏鹰们了解到北大考古参与的重要考古工作,并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前辈们表示由衷钦佩。
“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宗旨在难得一见的考古文物中,在风趣知性的志愿者师生的讲解下,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行的家长们也受益匪浅,深感本次活动增长了孩子们与大人们的知识和见识。在田野中寻求真知,用考古释解中华,把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展示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北大考古的追求,这种精神通过本次博物馆的参观学习,同时也传授到雏鹰社的小社员们身上。走出展厅,小社员们与志愿者们合影留念,非常感谢他们的用心讲授,相信北大前辈们的开拓创新精神一定会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图:邱小立、罗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