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顶着冬季凛冽的寒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5211教室迎来了一群不一样的学生,热闹非凡。北京大学雏鹰社的小雏鹰们齐聚一堂,带着一颗颗好奇的心,焦急地等待着老师们为大家揭开考古发掘的神秘面纱。
![](/__local/B/92/44/6A7FE7045632009356B4011FA9E_38DE8CD6_339ED.jpg?e=.jpg)
活动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工会联合雏鹰社组织,由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王思渝老师指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学方向硕士生郑昭琪主讲,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历史学系的同学们也到现场参与活动服务。
公众考古即考古学的大众化,在公众场合进行考古学的公众教育和公众阐释。
本次活动包括三个板块,分别为理解博物馆职能、从不同角度认识生活中的物品,探究考古学地层学原理、体验田野考古发掘过程,以及走进北大校园中的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寻找神秘展品并制作器物卡片。
![](/__local/3/14/97/6B273C7EBBC857EE10030A6393F_EF0EBE30_477D3.jpg?e=.jpg)
本次活动聚焦考古与博物馆专业知识,以浙江安吉八亩墩遗址和模拟地层发掘为抓手,通过课程讲授、动手体验、博物馆参观、互动问答、任务型学习等较为通俗的形式,传达现代博物馆的理念及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知识。
主讲人首先为小雏鹰们讲述了有关考古的小知识,借助地域考古成果案例,将考古学科原理、博物馆学理念的科普融入对具体考古成果的阐释中,帮助小雏鹰们进一步了解考古的真实性与魅力。
期间,小雏鹰们被带领着做了传声筒的小游戏,气氛一下子热烈了起来。
![](/__local/5/14/53/27A3C8F030B6C81C0DB0EAB17FC_D99299B0_39752.jpg?e=.jpg)
随后小雏鹰们在指引下自己动手进行考古现场模拟,采用无毒害食品级材料琼脂进行考古模拟发掘,复原墓室的结构并绘制主墓室平面图。
![](/__local/8/54/B5/2E943DE6F199334D38DF140FBC9_89EB98F4_31534.jpg?e=.jpg)
随后,小雏鹰们来到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活动工作人员引导小雏鹰们参观博物馆并描摹展品:画一件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留存下来。活动现场气氛火爆,小雏鹰们积极参与,都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
![](/__local/C/DC/AA/B550849C35F1157CC97FEE7F082_94692083_3D526.jpg?e=.jpg)
![](/__local/0/75/4A/B43374AF37ECBC40AD0EECB6C44_05F349F5_3D392.jpg?e=.jpg)
小雏鹰们在今天的模拟考古学习中感受考古人员的日常工作,聆听文物保护历史知识,熟悉考古发掘专业程序,动手体验考古发掘过程,文博的种子悄悄地在心中埋下,热爱家乡、热爱优秀历史文化的热情被点燃,未来必将成长为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新生力量。
![](/__local/F/BE/1D/AFFBCFAD883518EFA88A638D048_EFC296F8_46923.jpg?e=.jpg)
![](/__local/9/6C/B8/D5278B8F5B237D2B0E593BD3729_403620C6_2927CF.png?e=.png)
图片:曾静
文字: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