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公益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工社团 > 社团动态 > 雏鹰公益社 > 正文

鼎天鬲地:北大雏鹰赴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寻根北京

作者:来源: 日期:2020年11月03日

11月1日,作为北大校友和北大教工家属,我有幸带着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参加了北大雏鹰社组织的“走进西周燕都,走近考古工作”活动。本次活动令人印象深刻,既有珍贵展品的参观和讲解,也有精美拓片的制作,而考古发掘现场更是令人惊艳。女儿说活动有趣好玩,下次还想参加。

一个特别的博物馆

活动地点是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43公里处的琉璃河镇,范围包括董家林、黄土坡等6个自然村,面积5.25平方公里。从墓葬中出土大量的遗迹、遗物,特别是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和价值极高的铭文,把光辉灿烂的燕国早期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1979年8月该遗址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北京市唯一的一处国家级大遗址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8月在遗址内建成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并对外开放,西周燕都遗址是中国迄今已知的唯一的一处时代明确且城址、居住区和墓葬区都具备的西周初期的封国都城遗址,它对于研究周初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国野制度和周文化的形成与演变,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学术价值。

说到这个博物馆,2019年5月我们一家曾开车经过其门口,本想进去参观,但被告知正在修缮,暂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遗憾离开。这次听说北大雏鹰社将活动定在那里,我们就积极替孩子报名,依托北大丰富的教育和社会资源,我们经常参加北大雏鹰社的活动,收获很多。

一个特别的北大社团

雏鹰社是一个公益的会员共建的社团,会员参加活动需要有积分,积分是通过对社团做贡献获得的,比如参加活动组织、摄影、撰稿等,既鼓励了家长和孩子参与志愿服务,又能使社团实现良性运转。这次我也选报了撰稿宣传的志愿服务,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并带动孩子认真参观历史博物馆,仔细阅读文献资料,争取多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尽量避免走马观花似的“打卡”。

我是历史学系毕业,历史系与考古文博学院有很强的“亲缘”关系,我也倍感亲切。长期以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声名远扬,著名“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就是考古文博学院的杰出院友,正是出于对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的无比热爱,她数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也正是在樊锦诗等前辈“言传身教”的影响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敢于将兴趣爱好作为自己终生从事的工作方向。2020年8月,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钟芳榕是一名留守儿童,尽管家境贫寒,但毅然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而非盲从,选择热门专业,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所在。在电视上,我们看到钟芳榕同学因此成为全国考古文博界的“团宠”,收到了全国各大博物馆和考古所寄来的很多专业书籍和礼物,其中就有著名的考古工具——洛阳铲等,而这种工具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也看到和触摸到,真是大饱眼福,收获良多。

(摄影:马秀梅老师)

两个特别的文物

11月1日早八点,我们大部队集体乘坐的大巴车准时从北大东门出发,历经约1小时车程后准时抵达目的地——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在博物馆前集体合影后开始了参观活动。

全程接待我们并负责在考古现场进行讲解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也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院友,2011年毕业后即在此工作。走进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8个大字:“鼎天鬲(lì)地,受命北疆”,另有7个注释小字:“北京从这里开始”。这15个字言简意赅但又生动形象地指出了北京(燕都)绵长的历史沿革和本馆展出的重要出土文物(“鼎”和“鬲”),让人不禁叹服于中华传统文明的博大精深。

鼎,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鼎”(炊器)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器具。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很多青铜鼎上都铸有奇异花纹和铭文,有的是“饕餮(tāo tiè)”和牛角图案,据说这是当时人信仰的精神图腾,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但略微遗憾的是,本馆的展品大多是复制品,因为原件珍品大多展示于国家博物馆,下次有机会再带孩子去国博好好欣赏。

(摄影:吕敏知老师)

鬲(lì/gé)字是多音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圆、三足中空的器具。鬲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读作lì,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陶鬲,商周时期陶鬲与青铜鬲并存,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博物馆的讲解员热情地接待了北大雏鹰社的大小朋友们,并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本馆的诸多精美展品及其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令人受益匪浅。据介绍,西周燕都遗址的发现不仅把伟大首都建城建都的历史推进到三千多年以前,也为现代北京开放、多元和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品格找到了历史的源头。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是周朝时期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jī shì]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今北京市)。燕国共享国祚八百二十二年。然而,在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我们从讲解员那里得知,根据出土文物的铭文记载,实际上燕国的首位君主并非召公,而是其子克。这就是考古工作的价值所在,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互相佐证,共同书写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我们还看到了很多墓葬和出土文物,从中了解古代社会制度演变和阶层等级分化情况,尤其是多个墓葬中殉葬小奴隶们的遗骨更是令人唏嘘不已。看着身边这群幸福的北大雏鹰们,我不由地感叹社会进步和自由民主的重要性。

在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内部展板上有这样一段介绍文字:借助“鼎”、“鬲”的文字谐音,将馆藏器物与中国人“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联系起来,从器物演变佐证文明发展。将天地阴阳的周而复始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鼓励青少年以勇于担当的时代责任与包容天地的宽阔胸怀,在浩浩汤汤(荡荡)的历史潮流中——顶天立地。

一份特别的责任

诚哉斯言,所言不虚!在参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后,我觉得更有必要重温清末民初文化巨匠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文中寄托了对少年中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中国少年的殷切期望。

我觉得对于北京大学及其教职员工的子弟们来说更是如此。自诞生之日起,北京大学便始终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她是近现代中国的精神源泉,也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发祥地和大本营。然而,我们也毫不讳言,社会上对北大人的批评声音也是有的,甚至被贴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标签,这值得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们在内的所有北大人深刻反省,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北大人,作出无悔于时代和青春的成绩。“顶天”,要求我们能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宏观角度思考问题,心中要有大格局和大战略;“立地”,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于基层,逐个解决实际问题,既从人民中汲取奋斗力量,又及时回归和反哺人民,这也是时代赋予北大雏鹰们的重要使命。

感谢雏鹰社组织的丰富的活动,开阔孩子的视野,拓宽孩子的格局,强健孩子的体魄,文明孩子的精神,使雏鹰们能够茁壮成长,成为国之栋梁,成己成人!

(摄影:马秀梅老师)

撰文:边文锋

上一条:我的第一次考古之旅

下一条:探访北京的起源——北大雏鹰社走进西周燕郊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