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北京大学教职工正念社团迎来第6期读书会活动。正念社团读书会参与成员继续共读乔恩・卡巴金的经典著作《多舛的生命》(Full Catastrophe Living),王志勤老师领读第21至24章,深入解读正念的核心理念、练习方法和正念疗效等内容。
本期4章内容是基于正念减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的一个核心主张,即自我不是体验本身,而是体验的觉察者,觉察者通过正念练习可以与症状、疼痛、痛苦等身心体验建立温和的工作关系。正是得益于这种工作关系,自我既无需将不适体验视为敌人,也无需将它们同于自我,相反还能深刻理解自我与身心不适共处的有效方法,并围绕不同维度的身心困扰做相应调适。
第21章题目是“与症状工作”,本章开篇就指出,当下人们对症状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多数人将身体症状视为生活的威胁,倾向于通过药物压制或刻意回避,却忽视症状实则是身体传递“内在失衡”的信号。通过本期共读,大家也被提醒与症状工作的关键步骤:先暂停对症状的自动反应,专注感受;再探究症状出现前的情绪状态、近期触发事件及被忽略的身体小信号,寻找失衡根源;最后接纳所有症状,这也是真正疗愈的开始。
围绕第22至23章“与躯体疼痛工作”和“认识和理解更多疼痛”,共读老师们理解和厘清疼痛与苦难、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的区别,以及不同的回应策略。书中还提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与同事的研究,为正念应对疼痛提供了科学佐证:人们对疼痛的记忆不可靠,仅会记住结束时疼痛的峰值和水平,因此正念练习这样记录瞬间体验比回顾评估更准确。此外,书中多个案例都生动印证:身体扫描、觉察呼吸等正念练习,可以有效帮助人们与各种各样的躯体疼痛共处。
第24章“与情感痛苦工作”,强调情感痛苦也是传递信息的信使,需被正视与接纳,压抑或夸大情感痛苦都会适得其反,应对情感痛苦需秉持觉察、全然接纳、保持觉知与慈悲的态度。面对情感痛苦,可以采用问题聚焦应对和情感聚焦应对的双轨应对策略,而总体原则是以正念抱持情绪减少内耗,同时根据实际处境将二者灵活结合。本章最后还简要介绍了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
读书会讨论环节,老师们分享阅读心得,理解正念练习的核心要素:觉察和接纳。大家接着围绕MIED课程体系与MBSR、MBCT的异同展开讨论,深入理解MIED四个核心干预策略的可操作性,并交流正念练习对躯体疼痛体验明显改善的真实体验。

读书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