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书画修养、格调与文人意趣——写意绘画学习漫谈”讲座成功举办

作者:来源: 日期:2025年05月21日

5月20日中午, 由北京大学工会主办,燕园印社承办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在博雅学堂成功举办,冯健研究员以“书画修养、格调与文人意趣——写意绘画学习漫谈”为题与观众分享,并现场示范作品创作,40余位北大师生和艺术爱好者出席了该讲座。

本次讲座包括“书画与养生”、“格调的雅与俗”、“写意画的文人意趣”及“笔墨示范:如何体现文人意趣?”四大部分内容。

首先,在“书画与养生”部分,冯健讲解了书画与气功和太极拳的关系,以及书画与心理疏解的关系,重点介绍了国际上通过让病人练习中国书法实现对病人精神病学康复训练和具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的医学康复训练,以了解书法医学康复理论在国际上的临床应用。通过历代经典作品分析书画与情绪抒发之间的关系,重点围绕心理韧性与精神支柱、书画创作时的忘我状态、观察自然和体验自然运行规律及感悟“天人合一”,使书画成为心理疏解的有效通道、成为开展心理疗愈的重要方式。通过书画家长寿的案例,以及通过解读齐白石和朱屺瞻不同时期画作及画风变化来说明“人书俱老”与“人画俱老”与养生的重要关系。

讲座现场之一

其次,在“格调的雅与俗”部分,在提出格调是关系绘画重大问题的基础上,以画牡丹为例,通过对社会上流传的牡丹作品与古今名家牡丹作品的对比,向读者展示如何区分绘画作品的“雅”与“俗”。在营造高雅格调方面,提出水墨与色彩可以各显其能,进一步分析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的水墨作品和施色作品所分别营造的格调特点,以及他们在驾驭水墨和色彩方面的高超能力和技巧。针对如何提升作品的格调,引用林散之的理论,强调了通过读书明理来变换气质,通过游历来宽广胸襟,除了读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注意“社会”和“自然”这两卷活书。至于实践的操作层面,提出了以画为寄、以画为娱,诗书画印四全传统,实践文人画“以书入画”的方法和理念,培养文学、哲学和禅学方面的修养,借鉴戏剧等姊妹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古人、今人作品,多看展览真迹,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从西方绘画中吸取养分,以及保持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交游,以“学”养“画”、以“藏”养“画”,多向名师请教等措施。

再次,在“写意画的文人意趣”部分,先介绍了陈师曾《论文人画之价值》中的重要观点,尤其是他对文人画所下的定义及其文人画四要素理论。通过解读近现代名画家的作品,分析他们的表现方法,以深入了解画中之“意”究竟如何体现。李苦禅喜画鹰,其作品上常题“一击千里中”、“远瞻山河壮”“独踞一隅神往河汉,敛翼一时搏击万里”、“棲英图”等,无疑是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心态的一种真实写照。汤文选的水墨老虎上所题“此身应共山林老,不向中原逐鹿肥”也是类似心态的反映。徐悲鸿所作的雄狮和奔马一类题材,是其爱国情怀的反映,在那个年代他忧国忧民并将这种情怀诉诸丹青,非常难得。如作于1938年的《负伤之狮》,作于1935年《马》上所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作于1951年的《奔马图》上所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等均反映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忧国忧民情怀,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就这一点,徐悲鸿就被牢牢地写在中国文人画史中。解读了齐白石从五、六十岁到九十多岁画虾作品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其偏爱画虾的原因,那就是虾子的“自卫型人格”。解读了齐白石临摹其伪作白菜的作品,题赠许麟庐的荷花倒影作品,法源寺地砖鸟形作品,不倒翁诗画作品,以及《酒干网罢、洗脚上床》等作品所表现出的文人意趣。指出文人画要“以画言志”,绘画成为表达思想、表达人生感悟、表达情感和情怀的工具和手段,画家通过绘画作品向社会传达他心里想说的话,从而影响更多的人。除了审美之外,绘画要实现对群众教化和感化的社会功能。

讲座现场之二

冯健向听众展示其最新作品《东方气韵动天下》

在讲座的最后,冯健研究员展示了其近期所创作的大型文人画作品,如《花卉册页》《老圃秋容》《新雨》《寒塘栖影》《东方气韵动天下》,并示范扇面作品《紫风》和《菜根香》,并将上述作品捐赠给北京大学工会,北京大学工会副主席张小萌代表北京大学工会接受捐赠。

冯健现场示范作品创作

张小萌校工会接受作品捐赠

(文/南溪)

附主讲人简介:

冯健,北京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燕园印社社长,培文书院院长,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大众书法》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信息协会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下一条:北京大学首期教职工公益书法课教学掠影(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