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北京大学女教授论坛——中国高校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成功举办

作者:来源: 日期:2018年12月19日

12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学女教授首次学术论坛在外国语学院新楼顺利召开,论坛主题为“中国高校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北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北京市妇联副主席赵海英,首都女教授协会会长孙祁祥等出席论坛并致辞,北大原常务副校长、肿瘤医院教授柯杨等做论坛主旨报告。北大女教授协会理事、首都女教授协会代表,以及北大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和基层院系工会女工委员代表等共计80余人参加论坛。

叶静漪致辞

叶静漪代表学校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北京大学开创了我国大学教育中男女平等的先河,今天北大女性也活跃在各个学科领域,她们秉承着北大人的品格,热爱家国、勤于奉献、敢于创新、追求卓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从女性视角来回顾我们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创新和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赵海英致辞

赵海英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北大女教授协会的专业性、学术性和引领性,是首都女教授协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她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广大女教授与祖国同行,为中国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贡献了巾帼之力,为首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巾帼之智,在妇女事业和妇女运动发展中彰显了巾帼之美。她希望论坛能够以问题、需求和目标为导向,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和人类共享相结合的高等学科发展之路,发挥社会组织和示范引领作用,更好的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孙祁祥致辞

孙祁祥代表首都女教授协会高度肯定了北大女教授协会的活动。她提出,首都女教授协会2018年重点加强四大职能建设,致力于打造服务首都发展的智库、促进学科交流的平台、女教授交往的桥梁、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纽带。北大女教授协会的成立和加盟,给首都女教授协会注入了新鲜有力的血液。以史为鉴,可知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凝练真知、汇聚共识,探明未来发展的方向。

柯杨报告

在接下来的论坛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肿瘤医院教授柯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李彦、首都女教授协会会长、经济学院教授孙祁祥分别以《医学学科发展与交叉》、《化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更多女性的参与》、《突破·传承·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为题,做了精彩纷呈的发言。

李彦报告

在论坛的第三个环节圆桌对话阶段,来自北大和首都其他高校的女教授代表先后围绕不同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交流。

在第一轮圆桌对谈中,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李文新教授、社会学系佟新教授、北大第一医院杨柳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唐晓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孙宇教授等以“从女性视角看40年中国高校学科发展与变迁”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对谈。

第一轮圆桌对谈

在第二轮圆桌对谈中,北大女教授协会秘书长迟春霞、数学科学学院吴岚教授、北大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外交学院夏莉萍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杨晓晖教授等围绕“女性在中国高校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展开讨论。

第二轮圆桌对谈

主旨报告和圆桌对话的嘉宾,围绕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管理学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临床学科的发展问题、如何给女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保障知识女性的基本权益、女教员的比例和发展,以及女性发展的保障与制度设计等问题展开了热烈交流,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宁琦主持

北大女教授协会会长宁琦在总结致辞中向参会嘉宾和师生表示感谢。她指出,北大女教授论坛旨在展示出北大女性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推进高校学科发展的道路上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她呼吁知识女性建立知识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通过举办论坛和联谊活动,寻找和打造共同话题,在学术上、生活上加强沟通交流,互相帮扶共同取暖,在学术研究的高原上再创高峰,主动作为、敢当大任,更有意义地工作、更加优雅的生活!在成就事业、造福社会的过程中,展示女性的风采和力量。

文/新闻网学生记者 何慧明

摄影 刘月玲

上一条: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职工羽毛球队获得2018年学院路地区高校羽毛球团体邀请赛第五名

下一条:医学部工会举办2018年理论调研课题结题汇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