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举办“怎样陪伴孩子听音乐”主题父母沙龙活动的通知

作者:来源: 日期:2014年11月18日

北京大学工会特邀艺术学院毕明辉副教授以“怎样陪伴孩子听音乐”为主题举办父母沙龙讲座。时间:11月21日(周五)下午2:00,地点:理教108室。具体内容如下:

经由《怎样陪伴孩子练乐器学音乐》,本次分享《怎样陪伴孩子听音乐》围绕全球音乐欣赏与脑发展三大热点问题展开:

第一,关于聆听:人类为什么会创造并需要一种被称为古典风格的音乐,它的功能仅仅是审美吗?听流行音乐对人会有负面影响吗?听古典音乐怎么会更有利于脑发展?听音乐真的有好处吗?

第二,关于欣赏:音乐欣赏首先是关于聆听的技术,其后才是关于审美的艺术。中国音乐欣赏教学存在怎样的历史与现状问题?与全球的差距究竟在哪里?中国为什么是最大的卡拉OK国家?听歌等于听音乐吗?听觉发展是保持人脑年轻态的重要工具,听觉能力的发展是否存在年龄问题?听音乐有阶段性任务吗?

第三,关于方法:音乐存在泛听、精听、赏听和鉴听的过程,如果不会演奏乐器也无法阅读乐谱,父母能否帮助孩子听音乐?音乐在成为艺术之前,有其技术基础,缺乏了聆听技术,艺术的美感是否会被误读?在此过程中,中国人聆听音乐的方法是否有民族的心理结构特点?如果有,技术上的操作顺序是怎样的?音乐真的有那么神秘吗?基于相关问题的教学与研究,毕明辉副教授将与大家分享心得,讲课提纲如下:

引言:从一项关于音乐是否能够益智的新研究说起

第一、关于聆听

1、畏难的聆听习惯:所谓音乐轻重

2、早衰的聆听能力:所谓音乐雅俗

3、可怜的聆听工具:必须保卫听感

4、活跃的人脑状态:必须发展听觉

第二、关于欣赏

1、三大模式:三段论―歌曲论―故事论

2、三大问题:民族心理依据―有效普适工具―职业公共精神

3、两大目标:脑构之锐度与精度―人格之高度与深度

4、四大阶段:泛听―精听―赏听―鉴听

第三、关于方法

1、音乐精听痕迹的观察:Audition音乐软件工具的巧用

2、音乐精听量表的制作:以勃拉姆斯《大学节日序曲》示范

3、音乐精听量表的分析:顺序梳理―循环跟踪―段分切割―复制变异―结构关联

4、音乐精听量表的逻辑:呈示―对比―再现―高潮―相同―相异―相似

结语:寻找原点―原理―原动力

1、作为现象的音乐:音乐的速度―高度―长度―响度―色度

2、作为科学的音乐:德奥音乐风格为何在17世纪异军突起执全球音乐创造牛耳至今

3、作为挑战的音乐:真正的精听训练,对职业音乐家也是挑战

4、作为学习的音乐:父母需克服成就焦虑症和强制关怀症,陪伴孩子,助其聆听

活动名额有限,请有意参加的教职工提前登陆网站http://apply.pku.edu.cn/报名。

北京大学工会

2014年11月18日

附主讲人介绍:

毕明辉,副教授,2007年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后,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历史博士,音乐人类学硕士,钢琴艺术表演与教学学士。崇尚大学之长,贵在综合,倡导消弭专业界限、音乐与多学科交叉互补之治学思路,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电影音乐、音乐聆听技能训练、音乐欣赏、钢琴演奏、中国音乐表演等领域,多次赴国外讲学交流,举办各类音乐活动。公开发表文字逾40余万,代表作品《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北京大学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约翰?凯奇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聆听贝多芬》、《马勒(大地之歌)研究》(编)、《西方音乐史教程》(合著)、《西方后现代音乐研究新动向》、《困境中的抉择:中国风格》、《无声》(译著)等。先后开设《音乐与文化专题系列研究》、《20世纪西方音乐》、《大师电影创作中的音乐研究》、《音乐学原典研读》、《钢琴音乐实践与理论》、《音乐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英文)、等课程。曾获中国优秀博士后、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德育奖、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演示大赛人文社科组一等奖第一名、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人文社科组一等奖第一名,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首都劳动模范。目前正致力于《20世纪西方音乐》、《电影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英文)等教材与专著的研究与写作。2009年春,毕明辉以义工身份加入北京大学中乐学社(前身笛箫学社),出任指导教师与民族管弦乐团指挥至今,在帮助学社参与北大众多校园学术、公益、传习活动之外,先后参与“‘弦动’音乐会、“‘云之南’音乐会”、“五周年社庆音乐会”、“‘喜洋洋’新年音乐会”、“‘乐以化学’国际化学年专庆音乐会”、“‘乐以感恩’北京论坛之夜专场音乐会、“‘跨越时空的交汇’北大中乐与台大薰风国乐团联合音乐会”、“‘中乐之声’爱丁堡大学音乐会”、“‘中国之声’爱丁堡皇家教堂音乐会”、“北大115周年校庆音乐会”、“跨越东西的对话”、“乐致元培”等演出。2012年,中乐学社音乐排练及相关活动被正式立为北京大学系列课程《中国音乐理论与实践》。同年,该社获得北京大学学生活动最高奖励“创新奖”。

上一条:关于召开基层工会青年委员工作会议的通知

下一条:2014年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标兵)候选人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