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户外健身协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工社团 > 社团动态 > 教职工户外健身协会 > 正文

2024年9月6-8日,走进塞罕坝,欢度教师节

作者:来源: 日期:2024年09月11日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北京大学教职工户外健身协会组织教职工40多人,来到了美丽的塞罕坝。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冀北山地,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接壤。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40米。

就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走进塞罕坝展览馆,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清康熙年间,是木兰围场的所在地。当年,这里旌旗猎猎,战马嘶鸣。据历史记载,木兰围场作为塞外的皇家猎苑,自康熙20年到嘉庆25年的139年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共在此举行过105次木兰秋狝。

随着清王朝的历史的推移,因其吏治的腐败和财政的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开围放垦,森林植被遭到严重迫害,后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变成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沙地荒原。

而距离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在海拔1400米的地方对海拔40米的新中国首都虎视眈眈。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1961年,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局长荀世昌,副局长刘琨带领相关人员先后三次来到塞罕坝踏勘选址。11月,刘琨策马行走在冰天雪地的坝上,远远地望见一颗孤独的落叶松,惊叹不已。他抚摸着树干动情的说:

“这颗松树少说也有150年,它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标本,证明塞罕坝可以长出参天大树。今天有一颗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这颗“功勋树”坚定了国家在塞罕坝选址建厂的决心和信心。1962年2月14日,“中国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被正式命名。

建厂后,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职工干部组成了一只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369人的创业队伍,拉开了塞罕坝植树造林的历史帷幕,谱写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篇章!

他们秉承着“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在这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这首打油诗就是他们的生活写照,“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

就是这些林业人怀揣着绿化祖国的崇高梦想,克服着超乎想象的恶劣环境,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辛勤的汗水和坚强的意志,种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然而,成功的路上总是困难重重,充满了艰难坎坷。第一年造林失败,成活率不足二成。严重的打击了造林人的热情和积极性。就在大家陷入一片迷茫的时候,林场首位党委书记王尚海同志不信邪,搬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敌人”的作战方针,带领着精兵强将,在“马蹄窝”重新燃起了塞罕坝的希望!

1989年老书记病逝前留下遗嘱,“生是塞罕坝人,死是塞罕坝魂”,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塞罕坝这片曾经奋斗过的林海。林场为了纪念王尚海书记,取名“尚海纪念林”。如今马蹄坑成了他的长眠之地,茂密的“尚海林”镌刻着他不朽的辉煌!

一路走来,这里见证了塞罕坝的前世今生,沧桑巨变。塞罕坝人用他们的青春、热血、汗水和无私地奉献种出了我国最大面积的人工林,也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连片的人工林。让沙地荒原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走进北京大学塞罕坝生态站,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塞罕坝精神的延续。

由北京大学投资兴建塞罕坝生态站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2021年成为国家站。。生态站占地15亩,建筑面积2650m2,是生态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等重要教学实习基地和研究平台。

生态站主要任务是开展我国北方半干旱区植被保护、恢复与利用。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有生态系统营分循环、全球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响应、地下生态学、植被恢复与重建、荒漠化治理及首都生态安全等。是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科学问题的创新基地。

塞罕坝生态站开展长期水、土、气、生等生态要素的观测与研究,设有国标气象观测场、中心观测场(样地)和辅助观测场(样地)、森林监测样方、通量(FLUX)观测平台、森林梯度观测和空气CO2浓度观测。建有5个野外科学研究平台:主要造林树种水分利用研究平台、森林降水控制实验平台、森林养分添加实验平台、草地退化与恢复研究平台、森林凋落物残体输入和转移实验平台等。

北大生态站具体负责人郑成洋老师带领我们参观生态监测样地,为大家讲解样地监测设施设备,这些设施设备看上去平淡无奇,简简单单。郑老师说,他和他的同事们在此监测已经有20年之久,并且还要继续下去,50年,10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他们用日积月累的监测数据记录着生态系统变迁,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以奉献精神为国家的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监测数据。

用朴素、严谨科学态度在基层一线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忙碌工作。

河北围场县是中国土豆之乡,以产优质土豆享誉国内,尤为之最的是塞罕坝沙质土壤种植高品质的土豆。从2010开始,塞罕坝生态站员工利用生态站西侧空地,坚持以生态方式种植土豆。采用无化肥、无农药、生态循环有机肥料模式种植,放心食用的好食材。

在生态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拿起锄头、铁锹,下地挖土豆,看着一颗颗金黄的土豆从黑土地里挖出,丰收的喜悦之情在每个人的脸上绽放。

太阳落山后,这里的温差大,大家穿上保暖的衣服,点燃了篝火,品尝着土豆宴席。这种美味源于简单,源于自然,那是土地给予我们最大的馈赠,。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已的家园。

2024年9月的塞罕坝之行,从展览馆到生态站,从‘尚海林’到监测样地,从挖土豆到土豆宴,从阳光明媚到星河漫天,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日子里,度过了最特别的教师节!

上一条:北大师生与七旬华人同骑行,共庆新中国75周年华诞及中马建交50周年

下一条:北京大学教职工户外健身协会走进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