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公益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工社团 > 社团动态 > 雏鹰公益社 > 正文

一堂别开生面的物理化学与生物课堂——记北大雏鹰社走进北大附中理科实验活动

作者:北大附小 六(二)班 李兴珺来源:北大雏鹰社 日期:2024年12月02日

20241117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来到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满怀期待地参加这次由雏鹰社组织的理科实验探索活动。

 

步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1960块不锈钢颗粒方精心构筑的雕塑。沿着道路向前走,便来到了几棵金黄色的银杏树下。叶子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柔和而温暖的光泽。微风拂过,叶子缓缓飘落,在空中轻盈地飞舞,在地上铺就了一条金黄色的地毯,就像一个充满诗意与梦幻的世界。我们30多个小雏鹰在树下集合,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合影(摄影:周文)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来到了物理教室。陈老师带领我们认识了电路元件,了解电路组装的基本原理。他通过锂电池的例子以及与之相关的诺贝尔奖的介绍,让我们对那些抽象的概念有了直观的感受。紧接着,陈老师带领我们动手实践,教我们如何用仪器测电压,如何在面包板上组装简单电路。他一边示范,一边详细讲解每一步的操作要点,确保我们都能跟上节奏,亲手体验电路搭建的乐趣。我们小心翼翼地按照老师的指导,将一个个元件连接在一起。当灯亮起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开心极了。

物理教室讲课(摄影:马秀梅)

陈老师讲解(摄影:马秀梅)

自己动手测电压(摄影:卿婧)

 

物理实验课结束后,我们又到了化学教室。这个教室空间很宽敞,摆设很奇特,只有五个大桌子,桌面上还嵌着水龙头。我发现前面白板上写着“分子料理,球化技术”。“料理”这两个字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它们让人联想到色香味俱佳的佳肴,但是当它们与“化学”这个词结合在一起时,我感到很好奇。

化学教室授课(摄影:周文)

邢老师为我们解开了谜底。他首先向我们讲解了果冻是怎么形成的,然后提问:除了做果冻,还能怎样形成凝胶?话音刚落,同学们的手便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举起,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见解。

 

老师说今天我们要自己动手做爆爆珠,这可是我最期待的。老师发给我们制作爆爆珠的材料,包括果汁、海藻酸钠溶液、乳酸钙溶液以及一些制作工具。在邢老师的讲解下,我们戴上手套操作起来。

 

首先,我们将混合了海藻酸钠溶液的果汁胶体吸入滴管内,然后小心地挤压滴管,让果汁滴入乳酸钙溶液中。乳酸钙与海藻酸钠发生化学反应,会在果汁胶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外壳,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等外壳形成后,我们用漏网把爆爆珠舀进清水中,然后再捞出来。终于,我们的爆爆珠制作完成了。通过这次动手制作爆爆珠的经历,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化学知识制作美食。

 

实验之前戴手套(摄影:周文)

制作爆爆珠(摄影:卿婧)

 

最后,我们来到生物教室,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好几台显微镜,它们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生物教室授课(摄影:马秀梅)

 

左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凉拌黄瓜里加盐会使汤汁变多?然后他介绍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告诉我们今天将使用显微镜,亲眼观察细胞发生的神奇变化。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制作临时装片,如何调整显微镜的焦距。我们亲自切了洋葱,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的结构。当我通过显微镜看到那些微小而精细的细胞结构时,感到非常震撼。那些曾经只存在于课外书上的抽象概念,此刻变得如此生动具体。

通过显微镜观察(摄影:卿婧)

带走培养皿(摄影:马秀梅)

最后,左老师还让我们回家做一个实验:培养微生物。先用记号笔把培养皿分成两边,用手在培养皿的左侧留下痕迹,然后把手洗干净,在培养皿的右侧用同一只手留下痕迹,老师让我们把培养皿带回家放在暖气旁边,这个温度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等48小时看看有什么变化。这个实验可以让我们看到如果不洗手,手上会有多少细菌,更让我们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时间过的很快,两个半小时的学习就要接近尾声了,最后我们还去参观了科技展厅。回望这一天的经历,从物理的电路组装到化学的分子料理,再到生物细胞的微观世界,每一次实验都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我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科学的世界浩瀚无垠,我们要怀揣着热情,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去发现科学世界更多的奥秘。

上一条:北大原来有这么多故事——我的北大校史馆探索之旅

下一条:历史的荣光与悲情——北大雏鹰社走进圆明园考古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