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二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于2021年12月下旬顺利举行。本次比赛共吸引校本部、医学部的各学院、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共55个单位以及深圳研究生院的101名青年教师参赛。王选所高良才副教授参加了此次比赛,并荣获理工组一等奖,同时获得优秀教案奖、最佳教学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最重要的因素。比赛中青年教师们各显身手,切磋教学技能,展示教学水平。经过激烈角逐,高良才老师以突出的教学基本功获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赛后,高良才老师从选题、磨课、现场以及赛后心得这四个方面分享了他的比赛全过程,为更多年轻老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备赛 选题
从递交参赛申请表开始,大概用了一个月时间准备这个比赛,前后经历了“选题”“教案”“剧本”“演练”等环节。前两周主要在思考“选题”,希望讲授的内容,来源于现有课程,表达上既不要过于理论化,也不要过于科普化,最终选定“搜索引擎中的网页排序问题”作为切入点。讲述网页排序中体现的计算思维,用“英雄所见略同”“本人要行,也要有人说他行,说他行的人也要行”等有趣的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HIST、PageRank等网页排序算法,体会如何把生活中的智慧转化为计算机擅长的数数问题。
备赛 磨课
确定了题目后,历时一周,对原有的教案进行重新优化整理,准备了50分钟也就是一节课的教案。然后选择其中的核心内容,形成了20分钟的比赛讲授内容;对于这个比赛讲授内容,先后打磨了6个版本的幻灯片讲义,对每页幻灯片形成讲课剧本,最终根据个人语速情况,形成了4300字左右的讲课稿。
然后开始自我排练,使讲授时间基本可以控制在20分钟。在比赛前3天,邀请了本研究所、信科学院等院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他们从讲义内容、讲述视角,到板书互动、讲课语气、动作表情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尤其是要拿捏好“给学生讲课”与“给同行做学术报告”的区别。
比赛前两天再对教案进行最后的精雕细琢,逐项修正和完善。有了前期这些充分的准备,现场基本发挥了平时讲课和排练的正常水平,得到了现场学生评委、青年教师评委和资深评委的普遍认可。
比赛现场
赛后 心得体会
对于这次比赛,最大的体会就是“态度、态度、态度”:
第一态度就是要认真准备,把参赛作为一次教学切磋和技术练兵的好机会,而不是去走走过场、被迫完成任务式的随便讲讲;
第二态度就是转变思维,给学生讲课和给同行做报告是两码事,要基于受众的不同,转换视角和立场;
第三态度就是比赛态度,不能太随意,教学比赛来源于课堂、服务于课堂,但是比赛现场要高于课堂,要比课堂更紧凑和凝练,每一句话要有所设计和更有效地传达消息,让学生有所收获,让评委听起来“舒服”。
【人物简介】
高良才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教授,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文档图像分析与识别专委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图文识别、人工智能、数字出版等,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科技专项等。在AAAI、SIGIR、ICML等高水平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6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多次在国际学术竞赛与评测中获得冠军。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
【赛事介绍】
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开始于2000年,由工会、人事部、教务部、研究生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务长办公室、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工会承办,是工会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至今已经举办21届,先后有1564人次参赛。当年的参赛教师们如今多已经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
王选所一直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自2010年以来共有6人参赛,刘家瑛、连宙辉分别于2010年、2014年获得理工类一等奖,另有4人分获二、三等奖和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