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林毅夫教授从教三十年《我与林毅夫老师》征文活动中选出。本文作者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金光管理学讲席教授。
林毅夫老师:一个理想主义的行动者
没有想过自己与林毅夫老师会有交集,认识林老师几乎都是在论坛上,而且是远远地望过去。想不到2016年的某一天,我们在朗润园相聚了,第一次近距离地交流,是听林老师向发树董事长介绍他对于中国经济的看法,以及他自己研究的思考。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实业家,畅谈对于中国经济的理性乐观,让人真的非常兴奋。我特别记得当时林老师关于中国六代知识分子时代机遇的那段话,也是这段话,让我有个视角去理解林老师,去理解朗润园,那就是学术研究如何面向中国实践,如果担当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这也恰恰是我最看重的部分。
林老师认为,他“应该是从鸦片战争以后为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的第六代知识分子,并且认为这一代比前五代知识分子更加幸运。”林老师说到:“第一代知识分子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甲午战争之前推动洋务运动的那一代,包括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企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近代维新派,也出现了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力求建立美式总统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属第二代知识分子,亦为民族振兴付出了巨大代价。五四、新文化运动那一代认为中国要强盛,不仅需要洋枪大炮,模仿西方的体制,也要有西方的精神,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是第三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五四运动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的序幕,知识分子被新的思想所吸引,形成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知识分子,这就是以毛泽东、瞿秋白、邓中夏为代表的第四代知识分子。第五代知识分子应该是建国之初考上大学、毕业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分子,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功不可没。”
“前五代知识分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各种努力和尝试,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认为最幸运的是第六代知识分子。第六代就是1979年后进入大学、毕业后投身改革开放的知识分子,因为我们经历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林老师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要求自己担当起第六代知识分子的重任。
我们开始在朗润园相遇
想不到林老师有一天专门发邮件给我,约我一起交流,关心我到朗润园之后是否习惯,这份细心让我非常感动,在林老师的办公室,我们自然会聊到研究,林老师拿出他的书签好名给我,并详尽介绍他所关注的问题,介绍他深入到一些国家所感受到的情形,在谈到新结构经济学的时候,更深感受到林老师如所说的那样去担当第六代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责任,他的学术理念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理念,他的一系列观点的提出,也正是基于中国发展的经验。这一次交流,使得我可以体会直面国家发展问题,构建创新理论,是林老师内在的、不懈的追求。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他的研究,林老师还细心地告诉我先从哪一本书开始阅读,还特别介绍了整体的结构,细致与耐心令我很感慨。
又过了一段时间,林老师约我一起交流一下有关实体企业情况的话题,这一次我们比较多谈到中国企业,以及中国企业战略的问题,对于实体企业发展所遭遇到的挑战,林老师从他的视角给我一些完全不同的感受,受益匪浅,我答应林老师把自己出版的书送给他,刚好自己的一套丛书出版,就高兴地送到他的办公室,感觉有点多,所以没有敢签名。想不到,过了一段时间,林老师告诉我说,还是希望每一本书签好名字,并说等他回到办公室就通知我,我快快回复说,我去找他的秘书签,不敢再打扰到林老师的时间,这件事让我很惭愧,知道自己依然没有做好,要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感知林老师的平易和谦逊,都可以感知到他对于研究的敬重和理解。
2016年12月“国家发展论坛”邀请林老师做主旨演讲,因为是在年度计划外的时间里确定举办这个论坛,非常担心林老师和所有嘉宾的时间是否可以配合上,令我特别感动的是,在繁忙的年底,林老师和所有出席论坛的嘉宾老师们都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作为主持的我虽然很忐忑,但是看到一大早就来到会场的林老师,维迎老师,姚洋老师,杨壮老师,晓波老师,国青老师,保群老师,佳利老师,宋志平董事长,看到全程参与的国发院老师们的投入和专注,看到其仁老师坐在会场最后一排和听众一起倾听,自己也安定下来静候大会智慧的分享。嘉宾们专注的投入,明确而独特的见解,直面现实的观点,使得整个论坛虽然长达约10个小时,但是听众依然意犹未尽,不肯离去。会后有媒体界的朋友说,只有国发院的论坛才会有如此的效果。是的,在林老师和朗润园老师们的身上,随处随时可见大局观、家国情怀、有为担当以及智慧创造的知行合一风范。
4月的一天,林老师转来一本小册子――《新结构经济学在波兰和非洲经济发展中的借鉴与运用》,展开阅读了解到,新结构经济学在致力于总结中国发展经验以进行自主理论体系创新的同时,倡导“知成一体”的学风,在波兰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得到重视和实践,林老师一步一步迈向理想高峰。
如何把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融合起来
真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意义深远的事情,每一代的知识分子,都把推动社会进步确定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正如林老师所言:“真正的知识分子要以天下为己任。”林毅夫、海闻、周其仁、张维迎、易纲、胡大源等教授设立的朗润园之韵味,渗透的正是时代赋予的情怀、脚踏实地的素养、面向全球的视野与读懂中国的睿智。每每回到朗润园,我总是不经意地想起那些诞生思想和推动进步之地。记得在波尔多最令我心动之处,不是因为这是世界闻名葡萄酒产地,而是因为这是哲学家孟德斯鸠与文学家蒙田的故乡。在孟德斯鸠那里,一种基于责任、法律以及真正自由的意志,鲜活地呈现出来;孟德斯鸠正是深切感受“法的精神”是一种关系,是法律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关系,同时也是法律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法的精神”的本质与核心,才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权的理论基础。在蒙田那里,一种基于自然、爱与知识的美感,如芬芳围绕在四周;蒙田说:“我需要三件东西:爱情友谊和图书。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图书又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对于田园的向往,对于自然的热爱,这些都是蒙田给我的开示以及内在的喜悦。
今日之朗润园,也散发着田园般的清香,也交织着世界与中国,研究与实践之间各种关联,在清香与关联之中,透着理想的光芒,更显现着“研究”的本质与核心,因有林老师及国发院的老师们,研究的价值从朗润园之处崛起,站在时代之高处,容故纳新,初心恒久。庆幸自己可得渲染,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