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综合科研楼137会议室举行第四期师德楷模分享会。学院院长邹如强、党委书记李明、党委副书记张婧、副院长周欢萍以及各研究所教师出席。分享会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郭少军主持。

会议现场
新结构材料研究所于海峰教授、先进碳材料研究所海晓研究员、光电子材料研究所肖勋研究员、新能源材料研究所庞全全研究员、生命健康材料研究所吴水林教授先后进行分享,讲述他们心中的师德楷模故事。
于海峰介绍了他的导师王晓工教授,深情回顾其在教学和育人方面的生动事迹。他表示,王教授尊重学生科研兴趣,悉心引导学生在液晶高分子领域深耕探索,在科研工作中稳扎稳打,展现出知识分子的应有情怀。王教授对学生科研探索的持久又耐心的指导与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为他树立了榜样,也启示着他在指导学生时应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于海峰介绍师德楷模
海晓介绍了单原子催化领域的开拓者张涛院士。张院士从山区少年成长为国际顶尖科学家,提出“单原子催化” 概念,在国际催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海晓看来,张院士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科学价值观激励着科研同仁在追求科研成果和学术价值的同时要坚定为社会做贡献。张院士始终心系家乡教育,回馈故土,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典范。

海晓介绍师德楷模
肖勋分享了本科求学阶段老校长杨叔子院士的事迹。杨院士提出“育人而非制器” 理念,认为“工科教育不能只培养 ‘技术工匠’,更要塑造有文化根基的 ‘完整的人’”。他从1994年起发起人文讲座,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杨院士还持续资助贫困学生,身虽高龄但授课期间始终坚持站在讲台上,以身作则展现出高尚的人文师表风范,为青年教师们树立了榜样。

肖勋介绍师德楷模
吴水林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启蒙老师杨贤金教授与学术领航老师朱剑豪教授。杨教授提出“从未来到未来” 的人才培养观,强调能力培养,推动产学研融合,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教育担当。朱剑豪教授科研成果丰硕,把学生当朋友,平衡好工作与生活。在吴水林看来,他们的事迹展现了教师具有的多重角色,激励着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需求。

吴水林介绍师德楷模
庞全全分享了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落松地小学教师农加贵的事迹。农老师坚守乡村教育36年,在条件艰苦、饱受偏见的环境下,为麻风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子女带去知识与希望。他身兼多职,采用三语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以爱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庞全全表示,农老师坚守奉献、关爱特殊群体、积极创新的精神,为教师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教育工作者坚守教育初心,为推动教育公平事业贡献力量。

庞全全介绍师德楷模
每位教师分享结束后,与会教师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围绕师德楷模的启示和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展开积极讨论。教师们表示,此次师德楷模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使大家深刻感受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同时,要将良好的师德师风深度融入教学、科研、育人工作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德业双修的榜样,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投身教育和科研事业,为国家的未来培育出更多栋梁之材。

与会教师讨论
李明在总结中表示,五位老师通过生动的分享,展现了师德楷模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信念,也阐述了对师德内涵的深刻理解。同时,他结合近期师德师风建设相关工作,对学院教师提出要求。他表示,学院全体教师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夯实专业学识,增强业务本领,强化师德师风修养,坚守底线不越红线,共同筑牢学院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李明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