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十月,翰墨飘香。在北京大学工会的指导和北京大学造型艺术协会的悉心筹备下,第二期教职工公益书法课十月系列课程近日圆满收官。在造型艺术协会会长、艺术学院教授祝帅的策划下,本次课程以“汉字书体演变”为主线,以经典碑帖临摹为实践内容,特邀校内外书法领域资深学者、知名专家联袂授课,引领50余位教职工踏上了一场从商周青铜铭文到汉代碑刻隶书的书法探索之旅,在提按转折间感悟中华文脉的绵延与博大。
继九月份祝帅、白锐两位校内的中国书协理事相继授课后,更多教学团队成员陆续携个人擅长的书体与学员们见面分享。10月11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浙江财经大学书法专业教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周寒筠以“金文的基本用笔与空间结构”开启首讲,带领学员走进西周书法的雄浑世界。他从金文“图案化”审美原理切入,详解其“沉劲圆畅”的线条质感与内在精神。他不仅指导学员们如何驾驭中锋,表现《毛公鼎》特有的“笔道肥粗、弯笔繁多”之象,更引导大家洞察字形因结构繁简而巧妙布白空间的高超智慧。他特别强调,临习金文需怀揣一份“静”与“敬”,这既是对技艺的专注,更是与数千年前周代礼乐文明那份庄严肃穆的深度对话。学员们在一笔一画的摹写中,仿佛触摸到了青铜时代的脉搏,感受着那份古朴厚重的历史回响。

承续着篆书体系的流变,10月18日,周寒筠将大家的视线引向秦代,深入讲解小篆的基本用笔与空间结构。本次课程以被誉为“小篆极则”的《峄山刻石》为核心研习对象。周老师首先梳理了小篆由大篆“删繁就简”而演进的历史必然,阐释了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在中国文化大一统进程中的里程碑意义。他结合《峄山刻石》所展现的“形体中正、结构对称”的典型特征,细致演示了“圆起圆收、正锋行笔”这一小篆核心笔法的操作要领,并通过与金文的对比,清晰勾勒出篆书系统内部笔势与结体的传承与革新。学员们沉浸在严谨规整的临摹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秦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的独特神韵,理解了汉字从早期浓郁的象形意味走向高度抽象化、规范化的关键一步。


10月25日,由中国美术馆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袁洋带来隶书专题教学。她首先梳理隶书作为“篆之捷”与“楷之源”的承前启后之历史定位,详解其“蚕头燕尾、波磔分明”的典型特征。针对《曹全碑》的洒脱俊逸与《乙瑛碑》的端庄古雅,袁洋采用对比教学法,从工具选择、点画练习到结构布局进行阶梯式指导。她特别强调了中锋运笔的稳定性,引导学员在临摹中感受汉代书法“刚柔相济”的美学特质,理解隶书对后世楷书的开创性影响。纵观十月三期课程,北京大学造型艺术协会巧妙地将“文字演变史”这一宏大主题内化为清晰的教学脉络,构建起一条从西周金文、秦代小篆到汉代隶书的完整学习链条。
据第二期北京大学书法公益班班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昕介绍,本系列课程始终兼顾技法与史论教学,旨在让教职工学员们不仅学会如何书写,更能理解为何这样书写,以及书写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参与课程的教职工普遍反映,通过这一月的学习,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艺术巡礼。从《毛公鼎》的苍茫古朴,到《峄山刻石》的严谨秩序,再到《曹全碑》《乙瑛碑》的生动多姿,每一次临摹都是一次与古代先贤的隔空交流,一次对自我心性的沉潜涤荡。据悉,有关楷、行、草等更多书体的课程将会陆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