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公益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工社团 > 社团动态 > 雏鹰公益社 > 正文

大开眼界!北大雏鹰社走进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翠湖

作者:孙仲来源:北大雏鹰社 日期:2025年05月26日

五月的晨光中,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教育活动正在展开。2025年5月18日清晨,北京大学雏鹰社组织近40个会员家庭前往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开展观鸟活动。这次以观察 感知 共生为主题的活动,不仅是一次亲近自然的体验,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

清晨8时,参与家庭准时在北京大学东侧门集合。孩子们背着望远镜,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神情;家长们则细心地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大家有序登车,两辆大巴载着这群自然探索者驶向目的地。虽然孩子们难掩兴奋,但都自觉保持着良好的秩序,展现出雏鹰社倡导的文明素养。

   

合影(摄影/曾静)

经过40分钟的车程,车队抵达了位于海淀区上庄镇的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这里157.16公顷的广阔水域构成了北京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截至2024年底的监测数据显示,园内已记录到野生鸟类30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5种,二级保护鸟类56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这里成为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

苍鹭和鸬鹚栖息地(摄影/曾静)

 

鸿雁育雏(摄影/曾静)

活动在公园游客中心正式拉开序幕。参与者首先观看了翠湖湿地公园的宣传片,生动的影像资料展示了湿地四季更迭的美景和翩跹起舞的候鸟群。随后,北京市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夏舫向大家表示欢迎,并回顾了与北大雏鹰社的合作历程从早期在海淀公园共同举办活动,到如今在翠湖湿地继续开展自然教育项目,这段持续的合作关系见证了双方在生态教育领域的共同努力。

夏舫(右)致辞(摄影/马秀梅)

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参与者分成两开始实地观察。开放体验区内,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依次呈现水生植物观赏区里茂密的水生植被文化长廊中详实的科普展板,都让参与者对湿地生态系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园内的鸟类观察活动,鸿雁、苍鹭、鸬鹚、绿头鸭等鸟类相继现身,为观察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特别是在高达9米的观鸟塔上,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鸟类活动的细节。鸿雁在地面行走时的憨态可掬与空中飞翔时的优美流畅形成鲜明对比,给参与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专业讲解员为一队讲解(摄影/曾静)

在观鸟活动间隙,讲解员带领大家认识了湿地公园内与《诗经》相关的多种植物。狼尾草和狗尾草因其独特的形态和顽强的生命力,成为重点介绍的对象。狼尾草穗状花序如狼尾般蓬松,而狗尾草则因其毛茸茸的穗子形似小狗尾巴而得名,两者在《诗经》时代便是田间常见的野草,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朴素观察。芦苇(蒹葭)作为湿地典型植物,也在讲解中被提及,其修长的茎秆和随风摇曳的姿态,让人联想到《诗经·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唯美意境。这些植物的介绍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也让参与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的紧密联系。


专业讲解员为二队讲解(摄影/马秀梅)

整个观察过程中,参与者都保持着良好的观察礼仪,自觉遵守不惊扰野生动物的原则。孩子们专注地记录着所见所闻,时而低声交流观察心得,展现出对自然界的尊重与热爱。这种自觉的环保行为,正是长期生态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大家正在观鸟中(摄影/马秀梅)

美丽的自然景观(摄影/田越)

上午11时30分,活动圆满结束,大家收获满满。返程途中,车窗外的湿地风光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这次观鸟活动不仅让参与者近距离观察到丰富的鸟类资源,更通过专业讲解深化了大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种子,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必将随着他们的成长而不断生根发芽。

翠湖湿地的候鸟年复一年地迁徙往返,见证着生态环境的变迁。而今天参与活动的孩子们,或许就是未来生态保护的践行者。这次观鸟活动虽然短暂,但它所传递的生态理念和保护意识,将会持续感动着每一个参与者。


文/孙仲


上一条:博物馆奇妙之旅——随北大雏鹰社参观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有感

下一条:上山下海,乐趣无穷——记北大雏鹰社山海同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