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研究院工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工会 > 教学单位 > 经济与管理学部 > 国家发展研究院工会 > 正文

【我与林毅夫】张彤:迪香式的微笑

作者:来源: 日期:2017年04月25日

本文由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林毅夫教授从教三十年《我与林毅夫老师》征文活动中选出。本文作者张彤,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1级经济学硕士,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公关部新媒体主编、主笔。

一 迪香式的微笑

640

在北大,在朗润园,他有世上最美的“迪香式的微笑”。

因缘了这份微笑,朗润园成为聚集优秀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莘莘学子的一块“宝地”。

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笑容、最有感染力的笑容。这种微笑就是迪香式微笑(duchenne smile)。

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发现,尽管真笑和假笑都会牵动嘴角边的肌肉,但是只有真笑才会引起眼角周围出现皱纹。迪香式微笑的特点是笑容饱满,牙齿露出,面颊提高,眼睛周围有褶皱。

国发院的摄影师们常常会说,每次拍完林老师都成就感“爆棚”:因为从任何一个角度,在大部分的瞬间,方寸的镜头之内都是他那满满的“迪香式的微笑”。

时光荏苒,林毅夫老师已经从教三十年。这三十年,他把他发自内心的、最真挚的笑容,献给了家人,献给了学生,献给了朋友,献给了广大的社会公众。

很多人看到的是他日复一日的笔耕不辍,听到的是他月复一月的“非洲之旅”,想到的是他年复一年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探求。而在我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却是他一帧又一帧“迪香式的微笑”的画面。

二 月光下:温情的一笑

在一个秋风沉醉的夜晚,一轮金黄的圆月就挂在古老庭院的上方,北京城此刻还没有一丝凉意。

在一群二十出头年轻学子的簇拥下,一位四十多岁、英俊挺拔的中年男子和他举止优雅的太太,在银杏树下用闽南语唱起了情歌,那悠扬的和声洒满这庭院,拨动着学子们柔软的心弦。唱到动情处,那中年男子与爱人心有灵犀,深情相望,丝丝笑意从眼角洋溢出来――那笑容,饱含了爱人之间共同经历的风雨;那笑容,刻下了爱人携手共同开创事业的欢欣。

以歌声相赠的中年男子,就是师者林毅夫。

在场的每个学子,都把这美好的中秋之夜装进年轻记忆的收纳箱,待人生的路上仔细回想。十六年过去了,那悦耳的歌声仍然萦绕耳畔;十六年过去了,那灿烂的笑容仍然辉映心间。

第一个“迪香式的微笑”,是我心中的的一幅画、一句诗,美仑美奂,常忆常新。

三 课堂上:会心的一笑

在林老师给经济中心研究生开的讨论课上,每位同学都要报告自己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由林老师和同学们当场点评和指导。

有一天,我突然被抓去介绍自己的课程论文选题和方法。也许,只是从学术上研究一个问题,对我来说有一点点枯燥。于是,我抓住了这个可以张扬、可以表演、可以和大家互动的机会。

“同学们,我这是一项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那么,调查哪个问题呢?我把问题给大家念一下!请大家拿出纸笔,然后我再收回答案!”

“如果将北京市的总悬浮颗粒物减少一半,您每年愿意最多支付多少钱?最高是2000元,接下来是500、100、50”,我把问题和选项写在黑板上,请林老师和同学们在纸上写下数字。

模拟调查是匿名的,这令全场的老师和同学不禁兴奋起来。大家纷纷猜想,我该出多少钱呢?别人又会出多少钱呢?

“100、200...啊!这里有个2000元”,我念道。

“是谁呢?”我故意卖起了官司。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忽然,有同学大声说“肯定是林老师!”,于是,所有人都一齐欢呼起来,“对,林老师!林老师!”

三十几个人的目光此刻齐刷刷地投向坐在第一排的林老师,仿佛都在等待他的“承认”或“继续隐瞒”。林老师有点不好意思了,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部肌肉紧张起来,那就是传说中的“迪香式的微笑”――他仿佛还想隐藏这个秘密似的――可是他的眼睛背叛了他的心!

那一刻,这默契的欢呼,这会心的一笑,让林老师和我们的心走得那么近,仿佛可以听到彼此砰砰心跳的声音。

第二个“迪香式的微笑”,历尽岁月的沉淀,依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四 辩论会中:自信的一笑

就在去年的11月,著名的林张“产业政策”思辨会在朗润园拉开帷幕。

林老师第一个发言。

他首先界定了产业政策的定义,同时警醒世人“不能因为大多数产业政策是失败的,就对之一概否定”;根据林老师的观察,“美国和其他很多OECD国家的政府都通过产业政策,对前沿产业给予了重要支持”。

而在新结构经济学家眼里,一个国家要根据其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这就需要要素价格反映要素的稀缺性,需要“有效的市场”;同时,由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存在着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需要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基础设施投资,也需要“有为的政府”伸出援手。经过严谨的逻辑分析,林老师指出,“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二者都不可或缺,相辅相成。

然而,张维迎老师也非等闲之辈,他用略带陕西口音的普通话,祭出了“学问研究之十八般兵器”。一上来,张维迎就指出:林老师的“产业政策”在演讲伊始,主要指政府对私人产品领域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但后来,林老师又把产业政策的范围扩展到了基础设施投资等较为宽泛的领域,“在他看来,所有的政策都成了产业政策;这样,你反对产业政策,就成了无政府主义者,这太可怕了!”接下来,张维迎阐明了两人对产业政策观点的差别只是其表,“理论范式”的迥异才是其里。在张老师看来,林老师的新结构经济学还是根植于新古典经济学,其所强调的市场失灵,“事实上是市场理论的失灵”――因为张老师更推崇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米塞斯的“市场理论”,这一学派认为市场的优越性正是来自于不完全信息。

为什么反对产业政策?张老师说,“大部分产业政策都失败了,这根源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和激励机制的扭曲;同时,外部性和协调失灵也不构成政府推行产业政策的理论根据。”

林老师就坐在张老师的左侧对面,相距不过一米,但产业政策观点上的鸿沟却似乎遥不可及。

林老师上身微微倾侧,一边认真聆听,一边用笔在铺于双膝的笔记本上沙沙地写着什么。

张维迎话声一落,现场观众似乎又都觉得产业政策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了。那些对新结构经济学素有研究的林门弟子,恨不得一个箭步夺上台去,拿起话筒,为真理摇旗呐喊,让真理越辩越明!

话筒又回到了林老师手里。他一边自信地“迪香式的微笑”着,一边以缓慢而有力的声音说道,“我后面提到的产业政策的范围也是非常窄的,并不是指政府对企业的补贴,而是政府要解决基础设施、金融安排等方面对企业的限制”,林老师首先厘清了对产业政策定义的误解。

“张教授说新结构经济学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这实际上是混淆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新古典的研究方法;在我看来,新古典的研究方法是可以借鉴的,但是我反对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因为理论的适用性取决于条件的相似性。”――这最后一句,正是林老师开创新结构经济学的初衷: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所处条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必须在理论上进行独创性的探索。

此刻,会场里除了林老师振振有词的回应,听不到一点儿其他声音,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让思想随着林老师在理性的大海里遨游,寻找那终极的真理。

林老师不时看看会场左侧,又看看右侧,眼神一如既往地坚定,那“迪香式的微笑”再次留在了摄影师的镜头里,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如果用产业政策注定失败,那中国有这么多产业政策,为何还维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改革转型的成功不能简单归结于市场化、自由化,而是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就是笑容背后的底气,这就是一个经济学家对他的国家最真切的观察!

世纪大辩论的最后,林毅夫老师和张维迎老师以“迪香式的微笑”拍了一张合影,让我们见证了北大国发院“和而不同”的朗润精神!

第三个“迪香式的微笑”,闪耀出一个学者的人格与思想光芒。

20161111203428282

上一条:2017校运动会国发院教职工风采

下一条:【我与林毅夫】黄益平:朗润园里的孔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