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1日端午节上午,北大雏鹰社邀请生命科学学院孟世勇老师带领我们走进燕园,近距离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植物朋友们。
我们看到大自然中植物的外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十分的神奇!叶子有大的,有小的;枝干有粗的,有细的;花朵有一支开一朵的,也有一支开两三朵的;有一个节上一片叶子的,也有一个节上两片叶子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这是植物需要生存,在大自然环境中自我保护的进化结果。比如灯笼果,外面有几片叶子搭成的“小房子”,是为了保护果子不被小虫子吃掉;比如连翘,一个节上有两片叶子,是为了提高光的吸收率,比一个节上一片叶子的植物在同一时间吸收的光更多一些;比如构树,叶子表面有很多毛,是为了把叶子的接触面增高,这样腿短的小虫子被撑起来,就吃不着叶子了;比如桑树叶子有白色的乳汁,可以黏住幼小的行动能力较弱的毛毛虫,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吃饭、怎么呼吸的吗?植物通过叶子里的叶绿素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为生存所需的能量物质。同时,叶片水分蒸发产生负压,驱动水分及其中溶解的矿物营养从树根经树干持续运输至树梢。叶子越大,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能量就越多,但同时也会蒸发更多的水分。如果是在干旱地区,本来吸收的水分就少,蒸发水分太多就会导致植物枯萎。决定叶子形状和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水分,所以我们看到绿钻等大叶子植物一般在大树下的阴凉处生长。还有一种植物叶子正面气孔少,背面气孔多,叶子整体呈现V字形,可以维持叶子正面朝上,气孔在背面可以减少蒸腾速率。一般雨水充足、气候温暖的南方,植物叶子比较宽大;而干旱地区的仙人掌,或者寒冷地区的松树,叶子就非常细小。

植物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比如,苦荬菜一个枝条上开出两朵花,通过颜色和气味来吸引昆虫传播花粉,可以更好的生存;而不同植物物种之间也有竞争,比如,南方热带雨林中比较常见的绞杀树,是榕树的种子通过鸟粪或风等传播途径落到宿主树干上,在潮湿环境下生根发芽,通过气根往下生长,最终扎进土壤里,在地下争夺水分和营养,在地上抑制宿主树干生长,最终导致宿主树木死亡(在燕园我们也看到了一棵绞杀树,大家可以自己找找看)。再比如,我们还看到了一棵榉树和油松比邻而生,高大的榉树抢夺了油松的阳光和养分,油松慢慢就会枯萎而死了。


随后,我们走进了北大植物生物学实验室,开心地制作了植物标本。

植物的世界真奇妙啊,令人敬畏又惊叹!我感觉收获很大,对植物的外貌特征、生长习性、环境竞争等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非常感谢北大雏鹰社给我们带来生动有趣的一课!
供稿、摄影:关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