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7日,“庆祝太极拳申遗成功暨第六届北京大学太极拳交流赛”在北京大学第一体育馆举行。本次比赛共设12个比赛组别,包括24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八式、八段锦、老架一路、陈式综合拳等项目。来自北京大学太极拳必修课程班、教职工未名太极社、北大法太极松泉团队等队伍的师生参加了角逐。
北京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张宝岭,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直属党支部副书记毛智和、王东敏,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执行秘书长、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黄育,中国民族体育传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吴昊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定锋主持。
交流赛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
奏唱国歌
张宝岭指出,从体育运动出发,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打开健康之门的“金钥匙”。他特别提道,学校体育教研部、工会、燕园街道办事处等单位通力协作,以建设“太极拳健康工程”为契机,组织多样化的太极拳课程和活动,在传承太极文化的同时,推广科学健身理念,为维护师生身心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张宝岭致辞
王东敏指出,太极拳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健康、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体现与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北大拥有强大的太极拳师资力量及中国高校第一个武术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目标要求,继续探索“教”“学”“练”“赛”四位一体化的太极拳教学育人模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开启“太极拳-跨学科”研究,建设好北大太极拳健康工程。
王东敏致辞
运动员代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传秀云和裁判员代表、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全运会武术冠军冯凯杰在开幕式上庄严宣誓。
传秀云宣誓
冯凯杰宣誓
比赛正式开始。北大无极球协会的同学们展示了无极球的风采和魅力;法学院教授汪建成和高彦展示了太极拳推手,赢得阵阵掌声;体育教研部教师、世界太极拳冠军柴云龙表演了《太极神韵》,动作行云流水,让观众大饱眼福……
无极球表演
太极拳推手表演
《太极神韵》表演
此次比赛师生报名踊跃,和去年相比,不乏高水平参赛选手,专业水准的提高也充分显示了北大“以赛促练,以拳会友,共享太极,共享健康”目的得以落地实现。
选手风采
本次大赛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运动员、最佳表演奖、优秀组织奖、突出贡献奖等奖项。经过激烈角逐,刘瀚元、张无忧等获24式太极拳学生必修个人组一等奖,“道可道”队、“和平”队等获24式太极拳学生集体组一等奖。田越、苗梦雨、李博、凌斌、高桂芳等分获“教职工个人八式太极拳”“教职工个人老架一路”“教职工个人八段锦”项目一等奖。“太美太极”队、“未名乾坤”队、“未名练拳”队分获“教职工集体八式太极拳”“教职工集体老架一路”“教职工集体八段锦”项目一等奖。张守文、汪聪、龙智惠等荣获优秀运动员称号。
颁奖合影
此次比赛由北大体育教研部、工会和燕园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北大武术研究中心、北大体医融合创新实验室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由于首都出现零散新冠肺炎病例,赛前体教部制定了周密的疫情防控预案,比赛期间措施严格落实到位,保证了太极拳交流赛的顺利完成。
延伸阅读:
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集修身养性于一体、注重内外兼修的一种合乎现代科学的健身运动。2020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运动在北大得到蓬勃发展,学校开设了30余年的太极拳男生必修课、成立了教职工太极拳社团,并开设燕园街道老年太极拳运动健康管理课程。太极拳交流赛是由北大太极拳课堂成长起来的校园太极拳赛事品牌,打破传统“求创新”,大胆借鉴体育舞蹈比赛惯用的“淘汰法-顺位法”,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舞蹈记分软件进行赛事管理,探索出适合太极拳教学比赛的竞赛体系,解决了太极拳传统赛制中比赛时间长的问题,使得教学比赛变得更加可行,有效地实现了以赛促练、促学的目的,形成了“教”“学”“练”“赛”四位一体的太极拳教学育人模式,太极拳运动已成为北大体育文化的一张名片。“因太极,更北大!”
上一条:未名太极社成员勇夺射箭文化节男女冠军和团体亚军
下一条:寻根溯源陈家沟—北京大学未名太极社太极拳游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