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科学学院
有一位自称“平凡”的院士
因一道题结缘北大
因北大与数学“情定终生”
身为数学家
他研究低维拓扑
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就
同时,他还有多元的业余爱好
——登山、作诗、环球旅行……
在别人眼中他“天资卓越”
他却笑言自己“不务正业”
让我们一起走近王诗宬院士
了解“平凡”数学家的不凡人生
一、“你试试学数学吧!”
“1977年夏天,正在农村插队的我到北京看望大哥,坐332路车去颐和园,看见北京大学四个字,就跳下车进入校门。”
北大西门
这是王诗宬与北大初相遇时的场景,彼时他正在思考一个数学命题——任意六个人中,如果其中没有三个两两认识,则一定有三个人两两不认识。
20世纪70年代,王诗宬(左二)与知青小组成员合影
“因为当时想着这件事情,碰到一个老师就问他,他说你去问姜伯驹。”
在北京大学20楼,王诗宬如愿见到了姜伯驹先生,经过一番对谈,先生建议他学数学:“他说‘为什么不来,你试试学数学吧!’那个时候我一个知青,得到北大老师的鼓励,觉得‘那就来吧’,就试了试,第二年就来了。”
位于北大南门内一侧的20楼所在小院
在姜先生的鼓励下,王诗宬1978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并在1981年毕业后留在北大任教。
2006年,王诗宬与姜伯驹到贵州讲学期间合影
二、从倍感压力到脱颖而出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王诗宬依然在采访中强调“自己很平凡,很普通”。但历数王老师取得的成就,除了对数学的兴趣与天赋外,更不得不提他的勤勉与对真理不懈的追求。
王诗宬留校北大后,时逢北京大学数学系(现为“数学科学学院”)遴选一批青年教师出国深造,王老师名列其中。
1983年秋,30岁的王诗宬抵达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始了博士求学生涯。
王诗宬读研时期在北大留影
“我的博士生导师在拓扑学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眼界很高。对我这个英语很差,科班训练不足的学生不太感兴趣。”王诗宬初到美国时,看到一些优秀的同龄数学人才不仅已经拿到博士学位多年,而且成果累累,这让他的自信心不禁有些动摇,但也成为了他前行的动力。经过努力,王诗宬在第一年顺利通过博士资格考试,于次年作为交换学生访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最终选择“三维流形”作为研究方向。
王老师以对几何的洞察见长,善于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新鲜的问题和观点,并对三维拓扑学的问题和成果有广泛的了解和思考。读博期间,王诗宬在纽结的手术和流形的复迭上做了两项引人注意的工作,并应邀在美国数学会低维流形专门会议和南加州拓扑会议上分别作了报告,这些工作直到今天还为人所引用。王诗宬所取得的成果也让导师刮目相看。
三、“出国好,回国更好”
“我出国的时候,脑子里没有想太多的事情,想的就是毕业后要回来好好工作。”虽身在大洋彼岸,王诗宬依旧情系故里,1988年夏,王老师已在美国求学五载,又值他插队二十年,便和《红楼梦》中咏元春的诗,写下“二十年来辨是非,十载耕读欲何为。五岁识得西洋景,明日环球把家归”的诗句,并于次年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王诗宬回国后住所
回到北大,远离了当时的世界低维拓扑研究中心,王诗宬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产生了一些新鲜的想法,“这对我此后十多年的研究工作起了决定性影响。”
对于王诗宬而言,所谓“金戈铁马”的日子,不是在国外的某个大学或研究所,而是在燕园小径上往复徘徊思索的时光,伴着湖光塔影、春花秋月,王诗宬的灵感火花不断闪耀,不仅发现了浸入的本质曲面不能在有限覆叠上提升为嵌入的第一个例子,而且在图流形的复叠不变量、手性、吸引子与流形拓扑间的制约等方面作出了颇具创意的贡献;特别是开拓和发展了三维流形间映射这个研究领域。他的研究不仅使得这一课题再起波澜,还以此为契机,赢得了来自中、法、德、澳、俄、美、加、日的二十余位合作者,成功走出了一条立足国内、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的学术道路。
王诗宬做客《世纪大讲堂》栏目
四、支教石河子:“怀念那片一望无际的土地”
热爱旅行的王诗宬在读书时便对新疆的自然风光有着热切的向往,“在新疆那样美丽的地方,即使只是待上一段时间也是非常愉快的。”因此,2002年,当他得知石河子教师支教计划正在招募时,立即态度坚定地报了名。
在石河子,王诗宬开设了拓扑学相关课程,还应邀做了两次主题分别为“谈谈手性”和“从打结谈起”的科普讲座,将自然科学与历史人文贯穿起来。回忆起在新疆的支教时光,除了感受到石河子大学老师、学生的热情友善,还对他们心怀敬意。“他们是很了不起的,为祖国边疆的安定、团结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诗宬在新疆
五、从“专家”到“杂家”
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以外,王诗宬的生活也及其精彩丰富,“我这个人贪玩,不刻苦,平日里就爱旅游、看些闲书。”
王老师在1989年便完成了第一次环球旅行,途中游览了欧洲、非洲、亚洲的二十余国,并登上了非洲之巅乞力马扎罗山。1993年,40岁的王老师作为北大山鹰社的一员,与同学们一起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仕塔格峰。
王诗宬在英国巨石阵前留影
王诗宬在非洲好望角
王诗宬(后排左二)作为北大山鹰社一员登上慕仕塔格峰
1996年,登顶西半球最高峰南美洲阿空加瓜峰
(左为王诗宬)
登顶北美洲最高峰阿拉斯加麦金利峰
“登山不仅给了我在更高的地方观察世界的机会,还给我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数院四楼的书房中,便挂着两张圈点着标记的巨幅地图,展示着他认识这个世界的足迹。
除了旅游,王诗宬也喜欢阅读文史相关的书:“我爱读史、读诗。关于汉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我爱看。我特别喜欢乐府诗歌!实在是有些‘不务正业’。”
在取得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后,王诗宬依然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及年轻的数学工作者都非常平等。他在201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发言时说:“北大数院有一些反应特别敏捷、特别能学习、特别能提问、特别能思考的学生。很多时候是我在教他们,但更多时候是他们在教我,他们推动我不断努力、不断学习。”
王诗宬在201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发言
2019年,王诗宬参加北京大学五四青春长跑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同学们居家上网课。王诗宬坚持在无人的“空课堂”录制讲授视频,用黑板示意,认真讲解数学公式,让更多学生在网络的大课堂感受逼真的课堂效果。
王老师在“空课堂”上
“绝大多数人总是平凡的时候多,要想在有限的人生中多一点不平凡,应该投身于一项不平凡的事业。就我而言,加速中华民族不可阻挡的伟大复兴便是这样的事业。”
从结缘北大到深耕数学领域,从初出茅庐到成为专家,从北大走向世界,王诗宬谱就了他的精彩人生,体现了一名北大人的责任、奋斗,也努力实现着一位“平凡”人的光荣与梦想。
人物简介
王诗宬,1953年生,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81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低维拓扑,涉及几何群论,不动点,动力系统和代数拓扑等领域。与人合作取得了如下成果:发现三维流形中本质浸入曲面不能提升成有限覆叠中嵌入曲面的第一个例子;观察到卫星结上循环手术的障碍,证明了双曲流形中的浸入本质曲面边界数的有限性;在有限群作用、手性、流形嵌入、吸引子与流形拓扑间的制约等方面均有颇具创意的研究;特别是开拓和发展了三维流形间的映射这个研究领域,在探索覆叠度的唯一性、非零度映射的存在性、有限性、标准型及其与三维流形拓扑的相互作用中,有一系列预见和佳作。
1999年获陈省身数学奖,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2012年至2015年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参考资料:
孙宏伟整理:《拓扑学家王诗宬》,数学通报2002年第7期
王诗宬:《愉快的支教生活》,北京大学校报,2011年10月5日
万小龙:《王诗宬:单纯集合中的单纯人》,北大招生网
《坐拥书城——走进北大学者的书房》,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2020年9月29日
王辉耀编著,《缤纷海归百位海归谈事业与人生》,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宣传部海外传播办公室、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大学招生网
图片:北京大学新闻网、北京大学校报、受访者提供、吕宸、鲁扬扬、曾亮
编辑:隋雪纯、黄时恩
排版:南瓜酱
责编:以栖、谭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