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平民学校 > 往期回顾 > 第十五期 > 正文

平民学校第四讲:平民教育学——穿梭成长于城乡之间

作者:来源: 日期:2022年05月23日

5月17日晚,平民学校特别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教师安超为学员线上授课《平民教育学:穿梭成长于城乡之间》。安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师教育,她的著作《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和北京大学平民学校有着特殊的渊源,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就读硕士期间,她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平民学校志愿者并顺利完成了《北大平民学校课程目标实现程度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因为对平民教育的关注,安老师的博士论文和研究都围绕着平民教育展开。

安超老师曾做平民学校志愿者

基于对平民学校的感情,安老师敞开心扉,首先分享了自身的成长经历,感慨作为平民子女能够有幸读书,成为一个学习者、研究者非常不易。接着,她从平民教育的三个阶段分享了她的感悟。一是“回乡”,涉及到我们每个人所在的“家”的社会生命史,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教育虽然起源于原生家庭,但却可以超越原生家庭决定论,重新了解自己和家人,反思“家”的复杂性。二是“离乡”,每个人都有从家乡来到异乡,作为一个公共人的成长历程。三是“在乡”,已离乡的我们,如何在他乡安放灵魂,让此心安放处变成吾乡。她以自己的家族为田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追溯了民间养育在过去百余年间的变迁,并从中发现支撑平民子弟实现社会流动和文化超越的,并非“读书改变命运”的功利渴望,而是民间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沉淀下来的、超越时代差异的文化品性。对于现代教育焦虑来说,这些朴素的文化品性亦是一种解毒剂。

安超老师线上教学

课上,安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解释了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 “文化资本传承”“精英阶层自我复制”理论对当下教育的影响;详细讲述了平民教育学中的文化遗产,主要是“家教”或者说“教养”,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不劳作者不得食”的底线性教养、“德高自有路”的功德意识、“举头三尺有神明”的道德敬畏等,人们能够洞察到这种超越阶层、超越年龄的普遍性文化特质并心生敬畏,相应地产生道德自律。而打破文化阶层壁垒,除了通过读书,通过学习,通过朴素的家庭教育外,动力还可以来自于同伴的支持和榜样的力量。最后安老师又分别从“互为父母”和“互为子女”两个方面来谈如何建构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怎样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父母的爱等等学员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本次线上课程共有143名新老学员在线学习。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安超老师的授课紧扣生活,讲到了每个人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产生了强烈共鸣,受益匪浅。有同学表示,不管是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自己有需要反省的地方,从安老师的课堂中可以找到改善和修复各方面关系的有益方法。

因疫情原因,平民学校课程转线上之后,同学们学习热情不减,后续,平民学校还将为同学们带来内容丰富的课程。

上一条:择一事,做一生,惠众生,一条路走到底的坚持——彭定中总裁与平民学校分享人生感悟

下一条:第15期平民学校第二讲:北大风物与人文精神